從選購電腦來認識硬體
剛進入大學,相信很多人,都會有購買電腦的需求。還記得當時的我對電腦一無所知,所以買電腦的時候,也不知道什麼樣的電腦比較適合我,也不知道那些電腦規格是什麼意思。另外,在上課的時候,對於很多常聽到的名詞,一直不清楚裡面的含義。經過三年的課程之中,慢慢理解一些電腦的運作,想要把電腦的基本運作,給記錄下來,分享給需要的夥伴~~
Outline:
- 購買電腦的總結論
- 指令集(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,縮寫為ISA)是什麼?
- 處理器、記憶體、硬碟的介紹
首先,我們先來看一張電腦規格的圖片好了。
如果對電腦沒有甚麼研究的話,看到上面所寫的東西,一定會不知道那些到底是甚麼。
這邊先把結論寫出來好了,等等再多做說明
- CPU等級越高越好,核心數也是越高越好
- 記憶體容量也是越高越好,最高也盡量不要超過16GB,超過太多,有些可能也用不到。
- SSD > HD,最好是兩種都有會比較保險。
指令集的介紹
在介紹前,想要先跟各位介紹一下,「指令集(Instruction Set)」。
為什麼要先介紹指令集呢?
在一般的情況來說,正式製造產品或是設計之前,通常都會先設計草圖,或是程式的流程要怎麼跑。理所當然的在製作電腦前,也是要事先擬定規格,再來做設計。
而「指令集」,正是設計電腦的依據(草圖)!
蓋房子:設計草圖 → 開始建房子
電腦:擬定規格 →開始做電腦 (這邊跟組電腦的概念不同,屬於「怎麼實作CPU的電路圖」的概念)
而如果去查一下的話,會看到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指令集,有intel x86(常見於Window),ARM家族(Macbook)等等。指令集的架構中,又可以分為,「精簡指令集(RISC)」、「複雜指令集(CISC)」。這些不是我們的重點,所以不會多做介紹。
講了這麼多,最主要想要跟各位分享,幾年前蘋果出了自家生產的晶片M1,當時就有部分輿論討論到,因為是自家出的晶片,所以「會有很多軟體不能使用」,大多只能使用自家所設計的軟體(keynote, numbers, pages…)等等。
當時的我非常困惑,到底是為什麼不能用呢?
這個就和指令集有很大的關係了,因為
只有使用相同「指令集」所建構的 CPU(也可想成製作出的電腦),彼此間的軟體才可以互相通用
(用 XX指令集建構出A電腦跟B電腦),因為都是照著相同的規格去建構,所以A可以用的軟體,B當然也可以用。而 M1可就不一樣了,因為是首次亮相,所以很多軟體商,還不知道他的規格是什麼,所以很難及時產生出相對應的軟體出來(如下圖)。
在設計軟體時,像是Word, PowerPoint等等軟體時,也都會依照該電腦的架構去做設計,例如:微軟的Office系列有兩種版本,macOS, Win10。
進入本篇的重點
主要會針對以下幾點做介紹,處理器、記憶體、硬碟(固態/傳統硬碟)。
處理器(俗稱CPU):
CPU裡面主要有三種元件(如下圖),控制元件(解碼再分配指令下去)、計算元件(計算機)、記憶體元件(暫存器)。CPU也就是電腦的大腦,專門分配「計算資源」給其他元件。
介紹CPU的話,一定要把它的構造拿來看看才行。
CPU內部主要有三個元件,分別是「控制單元(Control Unit)」、「計算邏輯元件(Architecture & Logic Unit, ALU)」、「暫存器(Register)」。另外,這三項元件,也被稱為是處理器(Processor)。
控制單元(Control Unit):主要的功能是會先將,(1)指令解碼 → (2)在發出控制信號,協調其他元件一起完成任務。
計算邏輯元件(ALU):真正執行指令的地方,加減乘除的地方。
暫存器(Register):將準備要運算的資料,先暫存存放到暫存器,等著被「ALU」進行運算,運算後再把他存回主記憶體(Main Memory)。
這邊來舉個簡單的範例:
線條的部分有點多,還請各位讀者可以耐心觀看。
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Control Unit的部分,自Main Memory傳入資料進去後,Control Unit就會開始解碼Code Section的部分,知道Program A是要執行什麼樣的運算(加、減、乘、除等),裡面有多少的變數等等,並分配到Register和ALU元件。因爲在每個部分都有Control Unit的參與,因此圖片中沒有細講他屬於哪一個步驟。
結論:i5, i6, i7數字越高越好。
記憶體(俗稱Main Memory/memory, 主記憶體)
記憶體,通常儲存我們「正在」使用的軟體資訊。
例如:平常使用電腦大多是會開好幾個頁面一起使用,可能開個某某編譯器寫程式,開個word打報告、再開個youtube看影片。這時候我們所使用的資料,都是存在主記憶體/記憶體,如果沒有好好儲存的話,關機後,東西都會消失,這種會消失的特性,也是主記憶體才有的特性。
目前市面上,入門款的電腦大多配有4GB的記憶體空間,如果在使用電腦方面,需要從事多媒體的使用(剪片、修圖等等)8GB , 16GB會是更好的選擇,但相對應的價錢也會比較高昂。
結論:記憶體的大小,是軟體的順暢程度的原因之一。
資料會不見的特性,在記憶體中稱為 RAM(Random Access Memory),而 RAM又分為DRAM, SRAM,這邊就先不多作介紹,日後有機會再補充。
那 DDR4又是什麼意思呢?
這是一個資料傳輸速度的快慢,後面的數字越高代表,傳輸速度越快。傳輸速度可以想成是電腦中,記憶體與硬碟之間傳遞的速度。
硬碟(分為固態硬碟/傳統硬碟)
硬碟分為傳統的HD,與傳輸速度較快的SSD。可能會有讀者發現,為什麽會一直講到傳輸速度,如果沒有切身的經驗,可能會無法理解傳輸速度的重要性,傳輸速度在電腦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。由於每個硬體之間的傳輸速度不相同,導致程式在執行的效率會有落差。
結論:SSD > HD
以上為簡單介紹一些電腦的硬體知識,希望能對各位讀者有所幫助,那我們就下次再見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