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想讀資工的各位

Sharon Peng
Dec 24, 2021

--

追蹤人數破百了!!感謝各位的支持~~

所以這次想要來講點不一樣的東西!老實說這個想法差不多在一年前就想要寫了,但礙於本人實在不是什麼資工系的榜樣(程式不是說特別厲害,推甄也沒推到四大 😢 😢),如果各位不介意本人的經歷,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。

希望這篇心得在未來的某日也可以幫助到的有疑惑的夥伴。就像當初的我一樣~~

這篇會提到

  1. 個人背景介紹
  2. 念資工的感觸
  3. 大學生活(個人經驗分享)
  4. 希望在大學前就能知道的事
  5. 目前在大學的收穫
  6. 結論

1. 背景介紹

先介紹一下我的背景好了,我是上大學才開始學習寫程式,從小到大文科總是比數理好很多,(高中時,社會是我最喜歡的科目,原本要去念地理系,但參加過營隊後就放棄這個念頭了~~)高中三年文組,數學學測7級分(差不多是均標的程度),數學一直都不是很好,大學為老牌私大資工系。

2. 念資工的感觸

在這四年中,電腦絕對會是你的好夥伴,我自己是使用Macbook Air,可能網路上很多人都會說會有很多系統不通用之類的,但在我自己的經驗中,只又大二那時候的組合語言,必須需要用到Windows系統,其他方面,我自己都覺得Mac使用起來很順手。另外,也要準備好舒適的寫程式空間,適合打鍵盤的桌子和椅子。

以下都是個人的經驗,並非代表所有資工系~~

  1. 如果原本是文組的人,然後又是比較認真的類型,一開始到資工系可能會有點不習慣,因為跟你比較好的同學,會跟高中同學的個性差非常多(從文組的人變成理工的人),大家都頗理性,說話也是蠻直接的,一開始很少會跟你有點情感上的共識。(我個人是覺得初期的情況是如此,但是在更熟之後又是另一回事了,請大家自行體悟)但也是有很活潑的資工人,只是我是屬於內向沈著型的,所以跟他們的頻率可能比較不對。
  2. 如果之前沒學過程式的人,一定要有個撞牆期的心理準備。或者說要有心理準備,老師大部分都只會說個概念(理論),而真正的實作需要靠自己去學習、摸索。很少有老師會手把手的教學~~

分享個人的撞牆期的過程:

老師第一堂課就出了一份程式作業,什麼東西也沒有交代,就跟你說要在期限內繳交出來,這時候也沒有什麼助教、朋友可以問,所以開始到處Google,搜尋前人的答案。找了一個又換一個,怎麼找都找不到滿意的答案,一小時一小時過去,程式還沒寫出來。

但是但是!!

請不要灰心,如果當你真的靠著自己的能力,寫出第一個作業時,一定會有極大的成就感蜂擁而上。請保持這種感覺,這會持續讓你建立出寫程式的信心,

「自己也是有能力去找出答案的,雖然過程可能不太美麗」。

而且在查詢的過程中,使用 Google下關鍵字的能力也會提升許多!(這才了解,別人說的「如何 Google」也是一門要學習的功課)

我自己看周圍的朋友,多數人一開始都有這種挫折感,所以大家請不要灰心,這很正常。

小插話一下如果還有餘力的話,可以參考一下這篇文章,裡面有提到說其實不是寫程式這件事挫折感很重,而是在部分學校在教學端還不夠全面。

回歸正題,反之,看周圍有些同學如果不願意花時間去尋找資料,面對挑戰的話,以目前的經驗是他們會產生以下的想法:

1. 覺得自己不適合資工系。

2. 寫程式的挫折感好重,未來會盡量避免或逃避寫程式,導致重修等等。

(想當初我也是為了用C印出鑽石,花了八個小時在尋找答案,最後用又臭又長的程式碼寫出來了,如果現在在回去看可能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吧。)

3. 大學生活經驗分享

大一:

大一進來前一定會出現一個,「我要不要繳系學會費?」,我個人的想法是:「不用!」。我自己是繳了之後,越想越後悔,可能是我自己不是那種活動咖。這邊就請大家斟酌一下吧。

再來的是社團活動,

鼓勵大家去參加社團!!

我自己從大一就開始參加網球社,在社團裡面也遇到很多很喜歡的朋友們,也聽到很多不一樣的故事,了解其他科系的人都在做些什麼(我們班其實滿少人去參加社團的)。如果讀者目前心裡沒有一個特別喜歡的社團,可以找一個沒那麼討厭的就可以了,因為

很多興趣都可以透過時間去培養。

以我的例子來說,我當除抱持的心態是想說,當我出去工作後,我希望我在休息時間的時間,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運動,而且我本身也很喜歡球類運動,因此就加入以前也沒接觸過的網球社。

在其他課餘時間,我也會參加一些學校辦的活動、演講,透過這些活動,增加自己的視野,了解其他人都在做些什麼。

課業方面:

這時候會接觸到大量的數學(微積分、離散數學),起初在唸的時候,可能常常會覺得我要學這個到底幹嘛,(想當初每次在讀數學的時候,就會開始在Google下關鍵字「微積分 資工 應用」)但是學到後面真的會發現,「原來這個跟這個也有關係阿!」或是「寫程式的時候,也可以用到這些觀念」。個人建議把「讀數學」想成用來培養自己的數理能力,因為之後學習其他東西(Machine Learning…)時,數學有極大的可能是它們的基礎

請抱持著

「與其想要逃避它,還不如正面跟他對決吧!」

大二

大二會接觸到很多專業科目(資料結構、演算法、線性代數、計算機組織...)這時候的課業頗重,但一定要好好學習。然而大二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,「我學這個到底要幹嘛啊?」,這邊我有個不錯的答案:「學習資料結構、演算法,是為了可以使用更有效率的方法解決問題。那究竟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呢?

首先,就先從解題目的問題開始吧!!(ITSA, UVA , Leetcode, …)解題目的過程中可以讓你更熟悉所學習到的資料結構跟演算法,就可以知道學習這些資料結構有什麼用處了~~」。

如果是有程式經驗的讀者一定知道,在面對問題最初的想法,大概會先出現「暴力法」,但暴力法對電腦的負擔太大,因此要改用其他方法,這時如果有資料結構或是演算法的基礎,就可以大幅的解決電腦負擔太重的問題。

回想起「資料結構」這門課,當時老師還會要求我們去參加程式競賽的比賽,因此有好幾天的晚上都要留在學校到9:00才能回家。但現在回想回想,還是會覺得當初可以更加努力練程式就好了。

課外活動:

另外,我在大二也開始輔系日文(學校課程規劃為兩年20學分,也就是每學期5學分),會想輔系的原因是,之前聽到系上有學姊目前在日本工作,因此我也開始懷抱這個未來可以去海外工作的夢想,反正多學點東西,讓自己未來的路更寬一點也不是壞事吧。

大三

大三後還是有蠻多必修課(數值方法、機率論、編譯器),也有其他的選修。課相較之前比較少了蠻多,會有更多時間跟自己獨處。這時候也要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要繼續唸研究所了,開始報名補習班(筆者升大三暑假去報名的),繼續輔系日文。

另外,大三下還有跟老師一起寫「大專生研究計畫」的計劃案,可惜最後沒有通過~~

4. 希望在大學前就能知道的事

  1. 參加程式競賽(NCPU, ITSA, CPE…),把資料結構、演算法等「工具」練熟
  2. 早點確定是否要念研究所(可以預先準備個人資料、作品等等)
  3. 如果要念研究所的話,找系上老師參加「大專生研究計畫」,提前瞭解「研究」是如何進行
  4. 課餘時間,學習新的東西(寫個APP之類的)
  5. 了解「以終為始」的概念。也就是如果你已經知道未來的目標(終),然後就開始安排你的第一步(始)。

舉個例子:我想要去A公司上班(終點),而他所需要的技能有python, C, …,而我為了進入這家公司,所以開始學習(起點)他們所需要的技能。

5. 目前在大學的收穫:

  1. 自學能力的提升。不會的東西,會自行找書、線上影片、線上課程,相信自己是可以把不會的東西學起來。
  2. 了解閱讀的重要性。
  3. 更加了解自己喜歡、不喜歡的事物。透過參加活動與人接觸,可以更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人們、事情,也是另一種了解自己的方式。
  4. 對未來有逐漸明確的方向。
  5. 了解社會的運作、人情世故。

6. 結論

大一:鼓勵大家多方嘗試自己有興趣的事物,因為高中時期,我們的生活多半只有讀書,對於世界上還有什麼有趣的事物所知甚少,所以非常推薦各位夥伴,只要有興趣的東西,前提是不會傷害到自己或其他人,儘量都去體驗看看,因為只有體驗過後的東西才是自己的。(而且目前社會對學生的容忍度都很高,可以到處去嘗試、失敗)

大二:繼續多方嘗試,同樣成績也要維持,方便未來有更多選擇。

大三:可以把到處嘗試的期間縮短,漸漸集中心力在某些方面,例如:就讀研究所或是能力/技術的培養。

另外,如果經濟能力允許的話,極力推薦自己住在外面,個人是沒有體驗過宿舍生活,所以不太清楚,所以這邊只能提供外宿的經驗。

自己住在外面學習到如何照顧自己,對自己的生活負責,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等等。也因為有更多空餘的時間,所以容易想東想西,想想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,想想未來想要做什麼,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之類。如果用一句話總結目前的大學生活,我會說是一場

「更加了解自我,發現從未見過的自己的旅程」

當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後,就會開始更清楚未來的方向。

如果還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話,推薦各位夥伴,可以多看看課外書,了解其他人的想法,從中找尋自己可能比較喜歡的生活型態、樣貌、樣子。(筆者在大學前幾乎沒看什麼書,但從大學開始接觸書籍後,有慢慢找到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,與新的思考方式,未來有機會或許也可以寫一篇文章~~)

祝福各位都可以找到未來的方向~~

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需要的夥伴,或是迷茫於大學生活的讀者。

那我們就下次再見囉~~ 👋 👋

--

--

Sharon Peng
Sharon Peng

No responses yet